春秋時期,衛國國君衛懿公是衛惠公的兒子,名赤,世稱公子赤。他愛好養鶴,如癡如迷,不恤國政。不論是苑囿還是宮廷,到處有丹頂白胸的仙鶴昂首闊步。許多人投其所好,紛紛進獻仙鶴,以求重賞。
衛懿公
衛懿公把鶴編隊起名,由專人訓練它們鳴叫,訓練和樂舞蹈。他還把鶴封有品位,供給俸祿,上等的供給與大夫一樣的俸糧,養鶴訓鶴的人也均加官晉爵。每逢出游,其鶴也分班隨從,前呼后擁,有的鶴還乘有豪華的轎車。為了養鶴,每年耗費大量的資財,為此向老百姓加派糧款,民眾饑寒交迫,怨聲載道。
鶴色潔形清,能鳴善舞,確實是一種高雅的禽類,浮邱伯相鶴經這樣描述它:“體尚潔,故其色白。聲聞天,故其頭赤。食于水,故其啄長。棲于陸,故其足高。翔于云,故毛豐而肉疏。大喉以吐故,修頸以納新,故壽不可量。行必依州渚,止不集林木。蓋羽族之宗長,仙家之騏驥也?!?/p>
衛懿公喜歡高貴典雅的仙鶴,本來無可厚非,但因此而荒廢朝政,不問民情,橫征暴斂,就難免要遭來災禍。周惠王十七年(前660年)冬,北狄(今大同一帶)人聚兩萬騎兵向南進犯,直逼朝歌。
衛懿公正欲載鶴出游,聽到敵軍壓境的消息,驚恐萬狀,急忙下令招兵抵抗。老百姓紛紛躲藏起來,不肯充軍。眾大臣說:“君主起用一種東西,就足以抵御狄兵了,那里用得著我們!”懿公問“什么東西?”眾人齊聲說:“鶴?!避补f:“鶴怎么能打仗御敵呢?”眾人說:“鶴既然不能打仗,沒有什么用處,為什么君主給鶴加封供俸,而不顧老百姓死活呢?”
懿公悔恨交加,落下眼淚,說:“我知道自己的錯了?!泵畎漾Q都趕散,朝中大臣們都親自分頭到老百姓中間講述懿公悔過之意,才有一些人聚集到招兵旗下。懿公把玉玦交給大夫石祁子,委托他與大夫寧速守城,懿公親自披掛帶領將士北上迎戰,發誓不戰勝狄人,決不回朝歌城。但畢竟軍心不齊,缺乏戰斗力,到了熒澤(朝歌北)又中了北狄的埋伏,很快就全軍覆沒,衛懿公被砍成肉泥。狄人攻占了朝歌城,石祁子等人護著公子申向東逃到漕邑,立公子申為衛戴公。
朝歌淪陷后,衛大夫弘演前往熒澤為衛侯收尸,但見血肉模糊,尸體零落不全,只有一只肝尚完好。弘演大哭,對肝叩拜,說:“主公一世風光,如今無人收葬,連個棺木也沒,臣僅且以身為棺吧!”說著拔刀剖開自己的肚子,手取懿公之肝納入腹中,從者只好把弘演的尸體當作懿公的棺材,草草掩埋。
由于醉心于玩賞某些事物或迷戀于一些有害的事情,必然就會喪失積極進取的志氣。所以一個人想要取得成功,就必須警惕這種不良嗜好。
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嗚呼!夙夜罔或不勤。不矜細行,終累大德,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允迪茲,生民保厥居,惟乃世王。
??!早晚不可有不勤的時候。不注重細行,終究會損害大德,好比堆筑九仞高的土山,卻差最后一筐土。如果能做到,則人民就安其居,我們周家也可以世代為王了。
周武王滅了商朝,安定天下,聲威顯赫,四方蠻夷都來進貢。西方有個叫旅的國家,進貢了幾只土產的獒犬。召公奭害怕武王周武王
玩物喪志,勸武王說:“您應該繼續修德慎行,重視賢能,不要珍惜異物,以盡安定國家和保護人民的責任。如果不注意小節,最后會連累大德,他們把珍寶、玉器貢獻給你,你也要封賞他們,治理國家要時刻思考自己的德行,大德是從小德積累起來,否則就會功虧一簣?!?/p>
接著,召公又為武王講了“功虧一簣”的故事:古時,有個人要筑一座九仞(八尺為一仞)高的山。他堆了一年又一年,不論嚴寒酷暑,廢寢忘食地從遠處挖土,再挑土,再堆到山包上,終于有一天,他就要完工了。這一天也如往常一樣,雞剛叫就起床開工,一筐又一筐,眼看著山就要九仞高了,只差一筐土的工夫。但他一摸肚子咕咕叫,天又下起雪來,認為只不過差一筐土,就回家去了。此后,他總認為只有一筐土而偷懶,所以這一筐土至死他也沒堆上,終究這座只差一筐土的九仞高的山還是沒有堆成。
周武王聽了召王的教導之后,從此專心治理朝政。
無論做任何事,都要有始有終,踏踏實實,堅持到底,否則,雖然事情只差最后一步,卻會因未能堅持到底而前功盡棄。
有容,德乃大
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簡厥修,亦簡其或不修;進厥良,以率其或不良。
能忍耐,事業才會有成;能寬容,德行才會壯大。鑒別善良之人,也鑒別不善之人;任用那些賢良的人,來勉勵那些不良的人。
相傳古代有位老禪師,一日晚在禪院里散步,突見墻角邊有一張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違犯寺規越墻出去溜達了。老禪師也不聲張,走到墻邊,移開椅子,就地而蹲。少頃,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墻,黑暗中踩著老禪師的背脊跳進了院子。
當他雙腳著地時,才發覺剛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師傅。小和尚頓時驚慌失措,張口結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師傅并沒有厲聲責備他,只是以平靜的語調說:“夜深天涼,快去多穿一件衣服?!?/p>
我們可以想象,聽到老禪師此話后,他的徒弟的心情,在這種寬容的無聲的教育中,徒弟不是被他的錯誤懲罰了,而是被教育了。
清朝時期,宰相張廷玉與一位姓葉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兩家毗臨而居,都要起房造屋,為爭地皮,發生了爭執。張老夫人便修書北京,要張宰相出面干預。這位宰相到底見識不凡,看罷來信,立即作詩勸導老夫人:“千里家書只為墻,再讓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睆埬敢姇骼?,立即把墻主動退后三尺;葉家見此情景,深感慚愧,也馬上把墻讓后三尺。這樣,張葉兩家的院墻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張廷玉失去的是祖傳的幾分宅基地,換來的確是鄰里的和睦及流芳百世的美名。
有一次,理發師正在給周恩來總理刮胡須時,總理突然咳嗽了一聲,刀子立即把臉給刮破了。理發師十分緊張,不知所措,但令他驚訝的是,周總理并沒有責怪他,反而和藹地對他說:“這并不怪你,我咳嗽前沒有向你打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動呢?”
春秋時期,管仲與鮑叔二人少小相識,后來合伙經商,管仲總是要從中多占一些便宜,鮑叔不以他為貪,知他是家貧的緣故。此后,管仲出了不少餿主意,幾乎使生意做不下去了,鮑叔也不認為他蠢,而認為是沒有遇上好時機。后來鮑、管二人分別投奔齊國公子小白和公子糾門下,小白勝而糾死。管仲跟著倒霉被囚。鮑叔不以勝者自旌,反而力薦管仲于齊桓公(小白),也不計較自己會處在管仲之下?;腹话莨苤贋橄?,治理齊國,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齊桓公終成一代霸主。管仲后來感嘆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也?!?/p>
寬容不僅僅是服從,或是傾向于某一方面,而是憑智慧與善意,去發掘真理,使我們免于專橫、盲目,最重要的是免于心胸狹窄。君子容人所不能容,處人所不能處,這才是正確的處事之道。從故事中這些歷史偉人身上,我們可以總結出這樣兩點人格品質:一是寬容之態,一是謙遜之心。沒有他們那種寬厚忍讓、虛懷若谷、薦賢不妨的博大包容之心,就不會有國家和民族的自強。
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
嗚呼!先王肇修人紀,從諫弗昲,先民時若;居上克明,下克忠;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以至于有萬邦,茲惟艱哉!
??!先王努力講求做人的道理,聽從勸諫而不反駁,順從前賢的話;處于上位能夠明察,為臣下能夠盡忠;與人結交不求全責備,檢點自身好像已經來不及了一樣。因此才能擁有萬國,這是很難的呀!
夏朝時候,一個背叛的諸侯有扈氏率兵入侵,夏禹派他的兒子伯啟抵抗,結果伯啟打敗了,他的部下很不服氣,要求繼續進攻,但是伯啟說:“不必了,我的兵比他多,地也比他大,卻被他打敗了,這一定是我的德行不如他,帶兵方法不如他的緣故。從今天起,我一定要努力改正過來才是?!?/p>
從此以后,伯啟每天很早便起床工作,粗茶淡飯,衣著樸素,照于百姓,任用有才干的人,尊敬有品德的人。過了一年,有扈氏知道了,不但不敢再來侵犯,反而自動投降了。
五根手指閑來無事,無意中提及誰最優秀這個話題,發生了激烈的爭執。大拇指揚揚得意地說:“在咱們五個當中我是最棒的,我最粗最壯,人們夸獎誰時,就會把我豎起來……”聞聽此言,食指不服氣了,站出來說:“咱們五個當中,我才是最厲害手指
的,別人哪里出現錯誤,人都會用我把錯誤指出來……”中指拍拍胸脯不可一世地說:“看你們一個個矮的矮,小的小,哪有一個像樣的?我才是真正的英雄……”到無名指了,它更是心有不甘:“你們算什么,人們最信任的是我,當一對情侶喜結良緣的時候,那顆代表著真愛的結婚戒指戴在誰身上???”輪到小指發言,雖然它最不起眼,可氣勢卻不低,它說:“誰最重要,不能只看這些小事,當每個人虔心拜佛、祈禱的時候,我是站在最前面的,所以最重要的是我?!?/p>
這時,手的主人說話了:“你們對我來說同樣重要,誰也不比誰強,誰也不會比誰差。你們每個都有其優點,但也各有各的缺點?!?/p>
不求全責備他人,對自己則要經常檢點不及他人處。遇到失敗或挫折,假如能像伯啟這樣,肯虛心地檢討自己,馬上改正有缺失的地方,那么最后的成功,一定是屬于你的。而對待身邊的朋友,不要認為你的朋友不如你,而是應該發現他人身上的閃光之處,用其長而舍其短,這樣你才能改過遷善,有所進步。
詩言志,歌永言
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
各種樂器的伴奏能夠和諧,不相干擾,神、人以此達到和諧。
孔子的母親叫顏征在,由于她教子有方,培養出了千古流芳的大圣人孔子,因此后世都稱她為“圣母”。
孔子
早在孔子還不太懂事的時候,顏征在就買來了很多樂器,有時自己為獨生子吹彈,有時請人為兒子演奏,還有的時候,就干脆讓孔子自己擺弄這些樂器。
鄰居們都不知道顏征在的用意,疑惑地問她,顏征在解釋說:“孩子現在還不懂事,但天長日久,他就會喜歡這些禮器。做人要講根基,辦事要按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禮器最講禮儀與規矩,沒有章法演奏不出動聽的樂曲。所以用這些禮器能讓孩子早一點懂得禮儀、韻律、等級,這對他日后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p>
孔子在母親的引導和教育下,漸漸地對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很小就學會了吹、拉、彈、唱。鄰居們有了婚喪嫁娶等紅白喜事,他都帶著樂器趕過去奏樂。
孔子長大以后,對音樂的愛好更是有增無減,簡直到了勝過吃肉吃飯的地步。他在齊國聽韶樂,一連三個月吃飯連肉味都覺不出了。他說:“想到音樂之美,竟能到如此境界??!”
孔子對音樂的感悟能力極強。有一次,他向魯國樂官師襄子學琴,一支曲子他一連彈奏了十多天也不調換。師襄子就建議他換個別的曲子,孔子說:“我已經熟悉這支曲子了,但還沒有掌握彈奏它的技術?!边^了些時候,師襄子說:“你已經掌握了彈奏這支曲子的技術,可以彈別的了?!笨鬃佑终f:“我還沒有領悟它的用意?!庇诌^了一段日子,孔子仍在彈那首曲子,師襄子不耐煩地說:“你已經了解了它的用意了,可以換一支曲子了!”孔子說:“但是我還沒有領悟到它所描寫的人物形象呢?!庇诌^了一段時間,孔子終于停下來不彈了,他默然有所思,看向遠處,說:“我可能領悟到了,這個人又高又大,皮膚很黑,眼睛向上看,好像要統一四方,這不就是周文王嗎?”師襄子聽了非常驚訝地說:“這支曲子就叫作文王操??!”
從此,孔子對音樂鉆研得更深了,他不僅以音樂陶冶情操,還能從音樂中悟出許多深刻的道理。
鄒忌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齊威王時代的一個著名琴師,琴彈得很好。他以彈琴的道理來勸諫齊威王,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在歷史上傳為佳話。
周顯王十三年(前356年),田齊桓公死后,由他的兒子齊威王即位。齊威王剛當國君的時候,只知道吃喝玩樂,對朝中大事不聞不問。尤其迷戀彈琴,經常獨自關在后宮內撫琴自娛。一晃九年過去了,國力日趨衰敗,百姓困苦不堪。周邊國家韓、趙、魏等國看到齊威王如此昏庸,接連起兵進犯。齊國連吃敗仗,邊防線上不斷報警,齊威王仗著國大業大,都當耳旁風,照樣不把國事放在心上。大臣們擔心國家的安危,心急如焚,紛紛來勸說他,但是他不聽,依舊我行我素。齊威王見勸諫的大臣妨礙自己的雅興,干脆下令不準進諫的人進王宮,如有違者,立即賜死。大臣們見齊威王根本不聽勸諫,又下了死命令,大家只好罷休。后來也就沒有多少人敢勸他,這樣齊國就逐漸衰落下去。
鄒忌聽說齊威王愛好琴樂,就來到王宮門口,對侍臣說:“聽說大王愛彈琴,我特地前來拜見,為大王彈琴?!饼R威王一聽很高興,馬上叫他進來。鄒忌走到齊威王跟前,首先請求先聽齊威王彈琴。齊威王彈了以后,鄒忌連聲叫好,齊威王就問道:“那么你說一說,我的琴藝好在哪里?”鄒忌回答說:“我聽您彈琴的聲音有時典雅莊重,猶如一位明君的形象浮現在眼前;我聽您彈出來的聲音有時清晰明朗,好像一位賢君向我走來。而且我看到您彈琴的指法十分嫻熟,聽到您的琴聲十分和諧悅耳,時而激越,時而深沉,時而平緩,既靈活多變,又相互協調,就像一個國家應時而變的政令一樣。聽到您這悅耳的琴聲,怎么不令我叫好呢?”齊威王聽了鄒忌這番贊美之詞,心里十分高興,但又不好意思表現出來,就說:“你真是一位高明的琴師,請你也為我彈一曲吧?!饼R威王說著,吩咐左右擺上桌子,將琴安放好。
鄒忌把手放在琴弦上,卻一動不動。齊威王正準備洗耳恭聽,但好大一會兒沒有動靜,他著急了,就問道:“你怎么不彈呢?”
鄒忌回答說:“琴好彈而理解琴難呀!”
齊威王又說:“琴有何講究?”
鄒忌道:“古時候,伏羲做的琴長三尺三寸六分,比擬一年三百六十日;上圓下方,猶如以法規治理天下。彈琴本來為陶冶性情,是修身養性的方式?!?/p>
齊威王聽后,似有所悟地點點頭,又催促他快彈琴。
鄒忌說:“光會彈琴,算不得什么本領,還須精通琴理?!?/p>
齊威王說:“我一向只聽人們彈琴,還沒聽過琴理,你既然精通,就說給我聽聽吧?!?/p>
鄒忌說:“琴是高雅的樂器,琴聲不只是悅耳,還能陶冶人的情操。琴弦的粗細,聲音的高低,手指的配合,彈撥的緩急,都很重要。如果配合得適當,音調悅耳;如果失調,就是亂音。這和治理國家一樣,上要積極引導,下要積極配合。上下一致,國家才會昌盛?!编u忌接著侃侃而談:“彈琴和治理國家一樣,必須專心致志。五根琴弦好比君臣之道:大弦音似春風浩蕩,猶如君也;小弦音如山澗溪水,有似臣也。應彈哪根弦就認真地去彈,不應該彈的弦就不要彈,這如同國家政令一樣;五弦配合協調,才能彈奏出美妙的樂曲,這正如君臣各盡其責,才能國富民強,政通人和。彈琴和治國的道理一樣呀!”
鄒忌接著說:“我之所以遲遲不彈,是學您的樣子呀!”齊威王對鄒忌的話迷惑不解。鄒忌笑道:“我是琴師,彈琴是我的本行,我也想成為高手,所以成天琢磨彈琴的道理,一時沒彈,您就急成這個樣子。您身居王位,治理國家,掌握著整個國家的命運,國家在您手中就好像琴在我手中一樣。您不管國家大事,這跟我擺著琴不彈有什么兩樣呢?我擺著琴不彈,大王很不高興。大王面前擺著齊國這架大琴,即位九年了卻不去彈它,一切國事都讓下臣去做,連敵國屢屢進犯、打算瓜分齊國的軍國大事大王也不放在心上,難道人們就不著急嗎?恐怕齊國的大臣百姓也不會高興吧!”
齊威王一怔,這才意識到鄒忌的來意不是彈琴,連忙問道:“先生莫非另有他意?”
鄒忌說道:“是的,我知道琴聲也是心聲。琴不彈則不鳴,國不治則不強?!?/p>
齊威王從鄒忌的一番話中悟出了道理,于是向他求教如何治理國家:“先生說得對!你以琴諫寡人,使我耳目一新。九年積重難返,我該怎么做才好呢?”鄒忌說:“這個不難,大王應該像您每天勤于彈琴那樣,當務之急是振興國家?!?/p>
齊威王問:“這個我能做到??墒?,從哪方面著手呢?”
鄒忌指著五根琴弦說:“大王可以從選賢任能、廣招人才、興利除弊、不近聲色、發展生產、操練兵馬、關心百姓等方面入手。這些都做到了,何愁齊國這架大琴奏不出美妙的樂曲呢?”
齊威王明白了:這位自稱“琴師”的鄒忌原本是個具有治國、平天下的才能的人。于是,他請鄒忌做相國,并采取了一系列治國安邦的措施,使齊國逐漸強盛起來,一時被楚、魏、趙、韓、燕五國公推為霸主。
鄒忌不直接勸諫,而是從齊威王喜歡彈琴入手,漸漸地用彈琴的道理來比喻治理國家,使齊威王接受了他的建議。此后,鄒忌彈琴諫齊王的故事被傳為美談。
音樂源自人類的精神,是人類靈魂的語言。音樂又是一種細膩而豐富的藝術表現形式,它對人的智力發育和情操陶冶都有很大的作用,也為人們的心靈提供了一個得以休憩的空間。確實是人生“心靈的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
慎厥身修,思永
皋陶曰:“都!慎厥身修,思永,惇敘九族,庶明厲翼,邇可遠在茲?!?/p>
皋陶說:“??!要謹慎地修養品德,對問題要深謀遠慮。用厚德來團結各族,廣泛推舉賢明之士作為輔翼之臣,使政務能由近及遠,及于全境?!?/p>
有一塊石頭上滴的水要和洶涌的浪濤比比誰的力氣大,看誰能把石頭穿透。浪濤很自信,因為石頭上滴的水和他相比實在是太渺小了。但是石頭上滴的水毫不氣餒,他們約定一個月后見分曉,然后便各自努力去了。石頭上滴的水想:既然我沒有浪濤的勁兒大,我就必須付出比他多的時間才能取得勝利!想完,他就開始不斷地向下滴水,任滴下的水在石頭上濺出美麗的小水花,他仍是不間斷地滴著滴著……而浪濤呢?他想:石頭上滴的水哪有什么力氣呀,他實在太渺小了,跟我比,他真是螳臂當車——自不量力!等著吧,我只要使勁一涌,石頭就會粉身碎骨了!想罷,他就開始玩耍了,他只等著在最后那天“發力”了……兩個星期過去了,石頭上滴的水已經把石頭滴出一個坑了;而浪濤卻還在玩耍,似乎已經把比賽的事拋于九霄云外了。最后一天,石頭上滴的水經過不懈努力,終于將石頭滴穿了;而浪濤使出全身的力氣,最終卻沒能如愿以償地將石頭穿透,更別說是使石頭粉身碎骨了!
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被后人譽為“書圣”。少年時期的王羲之,就以刻苦好學、機智勤敏而譽滿鄉里。王羲之小時候少言寡語,誰也看不出他有什么與眾不同的地方。但他熱愛學習,喜歡鉆研,遇事機智有心計。他7歲開始臨池學書,到10歲時,字寫得已很王羲之有水平,他的叔叔伯伯都十分喜歡他。王羲之到了11歲,很想學一點關于書法方面的理論著作,用來指導自己。有一天,他在父親王曠的枕頭里發現了一本叫作筆談的書,講的都是有關寫字的方法。他高興得如獲至寶,便如醉如癡地學起來。以后,他又拜當時的女書法家衛夫人為老師,在衛夫人的悉心指導之下,練習書法,有了更長足的進步。王羲之跟衛夫人學了一個時期,書法已十分圓轉成熟。連衛夫人也不得不驚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這孩子將來一定要超過我了!”王羲之的書法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成就,同他轉益多師,刻苦磨礪分不開。他還向魏碑和漢碑學習,追摹書法源流。王羲之學習是極其刻苦的。他不僅每天要花大量
時間用到練字上,就是走路、吃飯、與朋友閑談,也總是想著寫字的筆法,用手到處指指畫畫。有一回他在書房里練字,書童送來了他最喜愛吃的饅頭沾蒜泥。幾次催他吃飯,他連頭也不抬一下,繼續揮筆直書。書童只好請王羲之的夫人來勸他用餐。王夫人來到書房,見他正拿著一塊沾滿墨汁的饅頭往嘴里塞。原來,在他吃饅頭的時候,眼睛看著字,腦子里想著字,因而錯將墨汁當蒜泥,一邊練字一邊吃,還直夸夫人做的蒜泥好吃呢!
王羲之從六七歲開始練字,直到59歲死時為止,50年間筆墨不輟。愈到晚年,愈是老練沉雄。他很欽佩漢代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學習精神,常常以此鞭策自己。
人要謹慎自己的舉止,自身的修養也要堅持不懈。這樣才能得到賢人的幫助,取得事業成功??鬃釉f過,學習是一件終身的事情。學無止境知無涯,正如逆水行舟一樣,不進則退,因此有終身學習的信念。有大學問的人,貴在勤勉和持之以恒的努力,任何成就都是不畏艱險,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遠大的理想與眼光,再加上點滴的積累和百折不撓的精神,是人成就一切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