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財富之路上,我們要盡量躲開陷阱,繞過荊棘,就算沒辦法躲開,也要磨快自己的刀子,殺過去!學會躲避,很多情況下,就是成功!希望你能改變這些錯誤的理財觀念,越來越成熟,也越來越有錢。不要等錢多時再理財,這樣你永遠不會有錢
二十幾歲,是人生最美好的時間段。什么都很好,唯一遺憾的是沒有錢,大部分二十幾歲的年輕人都是工薪階層,上了大學,還有的研究生畢業,可惜,還是沒有錢。每月發的工資根本攢不下幾個,尤其生活在大城市里,吃穿住用行,無處不用錢,沒錢何來的理財呢?
于是,許多年輕人都認為理財是有錢人的游戲,有大錢才能理,小錢無所謂,小錢不用管。也許你會說:“我那點死工資,應付個日常生活開銷就差不多了,理財投資是有錢人的專利,和咱沒啥關系!”事實卻是如此嗎?
事實上,越是沒錢的人越需要理財,小錢更需要“關懷”。不管你是干什么工作的,不管你賺多少錢,你同樣要面對教育、購房、養老等這些現實需求。有錢人可能很輕松地解決了這些問題,人家不用理財照樣有錢。但我們大多數人都沒錢,只能通過理財來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逐個完成人生目標。
理財和我們每個人都是息息相關的,貫穿于每個生活細節之中,比如少抽煙少喝酒,把省下的錢用于投資,這就是理財!理財不是有錢人的專利,所有的人都需要理財。為什么沒錢的人更需要科學合理地理財呢?假如你有10萬元,但理財不當,造成了財產損失,很可能會危及到你的生活保障,連飯都沒得吃了。而那些千萬富翁就算理財失誤了,損失一半財產也沒什么大不了的。在“經營人生”的過程中,越窮的人就越輸不起,窮人對理財更要嚴肅謹慎地去看待。所以,理財首先要學會理心——理財是伴隨人生最重要的大事!
我們生活周圍的報紙、電視、網絡等媒體,你可以隨處可見什么經濟縱橫、財經報道等為那些商業巨子服務的理財“特權區”。但是,你千萬不能把理財當做少數人的特權,有這種想法,那你就大錯而特錯了,那你就永遠不會有錢!
蕓蕓眾生,所謂真正的有錢人畢竟是少數,大多數人生活在這個社會的中下底層。初入社會身無固定財產的二十幾歲年輕人更不能逃避理財,即使微不足道的小錢也有可能“聚沙成塔”,運用得當甚至可以“咸魚大翻身”!
認為理財和窮人無關的人,有的確實沒錢,總是抱怨物價太高,工資再漲也趕不上物價變化,自怨自艾,恨不能生在富貴之家;還有的認為自己賺錢自己夠花就行了,安心做自己的“月光族”,這是對人生不負責任的一種表現;還有的人憤世嫉俗、輕蔑投資理財,認為這是追逐銅臭、俗不可耐,這是價值觀認識不正確的緣故。
實際上,這些人一方面都在深切體會著金錢對自己的巨大影響,另一方面卻又不屑于追求財富。陷入了自我矛盾的怪圈,只能庸庸碌碌,一窮到底!只有正視金錢,合理理財,努力賺錢才是一個二十幾歲年輕人應該做的事,再不行動就晚了!
1000萬元有1000萬元的理財方法,1000元有1000元的理財方式。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不論收入多少,都要將每月薪水的10%存入銀行,保持“只進不出”,才能為將來聚斂財富打下堅實的基礎。滴水成河,聚沙成塔,小錢也能變大錢!
總之,不要忽視小錢的力量,如果懂得充分利用,時間一長,效果驚人。最關鍵的問題是要有一個清醒而正確的認識和持之以恒的決心。給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一個忠告:不要等錢多時再理財,那樣你永遠也不會有錢!
錢不是省出來的——只存銀行不可取
在摩西的書里,有這樣一個故事:
卡恩站在一家大型百貨公司前,羨慕地看著琳瑯滿目的各式商品。在他身旁有一個穿著非常體面的紳士,抽著雪茄,也看著這些商品,不過顯得很悠閑。
卡恩聞到了雪茄的香味,恭敬地對這位對紳士說:“您的雪茄真好聞,想必不便宜吧?”紳士說:“兩美元一支?!薄芭?,真是……那您一天抽多少呀?”“10支”?!疤炷?!您抽多長時間了?”“到現在有40多年了?!薄罢媸翘上Я?,您算算,如果不抽煙,這些錢足夠買下這幢百貨公司了?!薄澳沁@么說,您也抽煙?”“我才不抽呢?!薄澳悄I下這幢百貨公司了嗎?”“沒有啊。告訴您,其實這幢百貨公司就是我的!”紳士笑著說。
不得不說,卡恩是個聰明人。因為第一,他算賬算得很快,一下子就能算出每支兩美元,天天10支,40年的雪茄煙錢能買一幢百貨公司了;第二,他勤儉持家,懂得節省節約,并身體力行,從來不抽一支兩美元的雪茄。
你認為卡恩真的是個聰明人嗎?如果你有這樣的想法,也許你已經步入了理財的誤區!卡恩的聰明和紳士的聰明相比,你認為哪個才是你想要的?
當然,我們想要一幢百貨公司了!所以,省吃儉用是賺不到錢的,錢是靠錢生出來的!
勤儉節約是傳統美德,是每個人都應該養成的好品質,尤其是正處于人生初始階段的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但是,我們除了要節儉外,更重要的是要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去賺錢。那些只懂把錢存在銀行里的人,是永遠也不可能成為富翁的!
高收益就意味著高風險。很顯然,大多數人都明白這個道理,而且都認為把錢放在銀行里是最安全的。但是你有沒有想過把錢放在銀行里也會虧損,通貨膨脹這個概念相信你也不會陌生,一旦物價飛漲,貨幣貶值,你在銀行的存款就會迅速消失。據專家分析,現在老百姓的存款現在躺在銀行就是在以3%的速度縮水!
那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人仍然愿意把錢存在銀行呢?實際上,還有這樣的原因:一方面明明知道存銀行就等于貶值,但是又不了解其他比較安全的投資渠道。
錢是什么?許多人認為放在自己口袋里或存在銀行里的紙幣才叫錢。其實,存款只是資金存在的一種形式,也是一種投資,只不過放在銀行里罷了,還有一些效率更高的投資方法可以“讓錢生錢”。
對于拿著固定工資的二十幾歲的工薪階層,可以做一些儲蓄,但是不要把錢全部都放在銀行里??梢赃m當投資一些風險低、回報比存款利息要高的理財產品,比如人民幣理財產品、貨幣市場基金、債券基金和保本基金等,投資這些理財產品本金比較安全,雖然給出的收益率沒有絕對的保證,但收益率波動范圍并不大,而且收益率要比銀行存款利息高很多。
想在三十歲以后成為富翁嗎?請你不要學習“聰明”的卡恩,請你不要把錢放在銀行里,請你學會怎么去投資理財,錢不是存來的,錢是賺來的!
總想一夜暴富,很容易被套住
——不要輕易相信股神的話好,聽你的,不把錢放在銀行里,那咱們就去投資!投資不是能發財嗎?投資是能發財,但是投資也不是一下子就能致富。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易沖動,經常犯這樣的毛病,所以,一定不能輕易就相信那些“股神”的話。
把錢都放在銀行里或者換成黃金、珠寶存在保險柜里的人把安全、保障作為第一標準,走極端保守的理財路線,可以說這樣的人完全沒有理財觀念。但是,把所有的錢投在股市或者基金中的理財觀念也是要不得的,一下子被套住,錢沒了,悔之晚矣!
首先我們要明白,理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生都要做好的工作。對于那些夢想一下子就能變有錢的人只能去買彩票了,但是據國外經濟學家的統計,很多中彩票一夜暴富的人在10年內將回到原本的生活。
對財富的過度向往,容易導致非理性的理財觀念。愛因斯坦曾說過:和智商在120以上的可以談物理,和智商在100左右的可以談文學,而和智商低于80的人則只能談股票了。雖然有些片面,但也揭示了一些股民和投機者的姿態——跟風投資。
理財專家說什么,你就信什么;“股神”說該選哪個你就選哪個;現在流行什么就投什么。這種人雖然有投資觀念,但還不如沒有呢!而寧愿冒風險,也不愿從事低風險投資,希望“一夜暴富”的人,往往出現血本無歸、甚至傾家蕩產的情況。當然并不是說不投資,只是提醒投資者在行動前必須熟悉自己投資的品種。炒股票,你要了解上市公司的基本情況;投基金,你要清楚基金公司的業績。一定要在投資前做好充分的準備。
巴菲特有一個重要的投資理念:在別人瘋狂時冷靜,在別人冷靜時瘋狂。投資市場綜合來看羸利的人總是少數。所以,如果不能戰勝人類的趨利秉性,進行冷靜的思考,很有可能賠光光!
知道目標是行程的一半,這句話同樣適用于個人理財。一些人為了存折上的那串數字像老葛朗臺一樣斂財;有的人賺錢了就大肆揮霍,仿佛投資理財所得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這些都是不正確的理財觀。成功的個人理財必須建立一個科學、合理、長遠的目標,根據所定的理財目標去部署投資計劃,并付諸行動,最終實現發財致富的夢想。有了具體的目標,投資的時候才能更加理性,才能意識到現在所作的決定將與以后的生活息息相關,自然就能摒棄一夜暴富的狂妄目標!
理財不是一夜暴富。對于絕大數年輕人來說,應著眼于長期目標,將來你花錢的地方多著呢。不盲從,不驕縱,相信自己的理財能力,合理投資,才能提高未來的生活水平,實現養老、子女教育等長期財務目標。
理財也是一種生活方式,每個人都應保持“長期投資,分享收益,規避風險”的心態。
人類的欲望是無窮的,對財富的向往是無窮的,有一夜暴富的心態也是正常的。但是,賺錢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生活品質,讓理財走上正軌才能真正享受生活。
不管選擇哪種投資方式,都不能犯了理財的大忌——急于求成,盲目跟風!“股神”的話可以聽,但要有選擇地聽,對自己有幫助的可以參考,但也不要輕信。自己才是自己最可靠的“股神”,踏踏實實,一步一步,三十歲當個名副其實的大富翁!
如何避免越理越窮——雙薪家庭理財的訣竅
“快生寶寶了,家里應該裝個空調了,可是老公竟然叫我自己出錢。他還振振有詞地說:‘我每天接送你上下班,你也沒付我油錢??!’聽了老公的話,我覺得很寒心?!币晃粶蕥寢屧谀硞€論壇上向網友們大吐苦水,雖然有點夸張,但從某些方面也透露出現在很多雙薪夫妻為了“家用”負擔,而引起爭執的情景。
雖然兩個人各賺各的錢,但是花錢可不能各花各的。二十幾歲,80后的小青年有很多是獨生子女,從小習慣了“吃獨食”,結婚了以后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在理財的時候,尤其如此。我們的上一代家庭多半是男主外、女主內,雖然只有一份薪水,但是你不也上了大學了嗎?你家不也住上好房子了嗎?那點錢,還不照樣贍養老人,短中長期理財目標幾乎都能實現。
現代家庭主流已漸漸演變成雙薪夫妻,各拿各的薪水,各管各的錢,結果兩個人都經常大嘆“無財可理”、“愈理愈窮”!事實上,夫妻如果不共同理財,很難實現資產的增值。就像那位在網絡上吐口水的準媽媽所說,兩人連家用分攤都擺不平,何談共同理財呢?
雙薪夫妻理財越理越窮的根在哪里呢?——家用分配!
一般來說,現在的雙薪家庭,夫妻各自都有自己的“小金庫”,把“公領域”和“私領域”分得很清楚,但年紀不同,私領域的多寡也不相同。一般年長夫妻的私領域比較少,年輕夫妻的私領域相對較多,這是對婚姻關系缺乏信心的緣故??墒墙M建家庭需要各式開銷,所以才會出現兩個人都舍不得從口袋里掏錢事情。
那怎么才能找出合適的家用分配模式,避免越理越窮的事情出現呢?以前的家用分攤是“一方賺錢、一方管錢”的單一模式,現在的模式至少有6種,但是專家分析認為沒有一種是最合適的。每個家庭不同,理財的模式也不盡相同,而且還可以在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家用分攤模式。下面為你介紹這6種模式,以供參考:
模式1:一人全權支配
這種方式適合婚姻牢固的家庭。掌握財政大權的,不僅要有理財能力,更要有無私的精神,不能將資金和不動產都登記在自己名下,一旦出現問題,夫妻關系就很難長期維系。
模式2:高薪者提供部分家用
賺錢多的一方給固定家用,不夠的部分由賺錢少的貼補,這種方式比較適合日常開銷穩定的家庭。但是賺錢多的最好不要大手大腳添購個人奢侈品。
模式3:高薪者負責所有家用
高薪者負責所有家用,妻子賺的薪水完全用在自己身上,適用薪水相差很懸殊的家庭。但是要注意:不能預先做好保障規劃,家庭財務會面臨很大的風險。
模式4:設立公共家用賬戶
夫妻建立一個共同的賬戶??雌饋碜罟?,但爭執也最多,比如太太想買一套新的梳妝臺,用著更方便,應該屬于共同開銷,但先生認為以前的那個還能用,沒必要買新的,這只是太太個人喜好,反對由共同賬戶支出。
模式5:各自負擔特定家用
各自負責某一方面的開銷,比如先生交房貸,太太負責一般家用。適合所得相近,各自負責開銷的金額也相差不大的夫妻。否則,仍然會時起爭執。
模式6:各自負責理財目標
如先生負責短中期理財目標,太太負責長期理財目標,這種方式可讓家用爭執降到最低,夫妻協力、??顚S?,但雙方都要有一定的理財能力。
通過這些家用分配的方式,也許你就會發現一些家庭理財的訣竅,如何避免理財越理越窮,如何理財才是最健康的呢?請參照上述6種情況,看看你的家庭是那一種,但不管是那一種模式,都要有正確的認知,才能達成家庭和諧、夫妻共同理財的目標。
認知1:避免造成家庭財務風險
家用分攤,不能存有“將眼前賬單付清了事”的心態。一個家庭有兩個投資組合,潛藏著高風險。因為缺乏中長期的理財目標,賺多少、花多少,攢不下錢,沒有積蓄,很難應對財政危機。因此夫妻在家用分攤時,要關心對方的消費和投資狀況,避免財務風險的出現。相愛才走到一起,有什么事不能好好商量呢?
認知2:發揮共同理財威力
討論家用分配前,應該先取得中長期理財目標的共識。要把短中期開銷降到最低,儲備財富,以長期任務為最重要目標,比如最沉重的房貸。
認知3:建立互信機制,夫妻理財模式可長可久
雖然現在二十幾歲離婚率挺高,為了財產出現的糾紛也不少,但只要互相信任,完全可以一起攜手開創美好生活。結婚以后就像是開著一輛車上路,齊心協力,就能在油箱全滿的情況下,順利地達到目的地;否則就像油箱在不斷漏油,沒油了,生活也就中斷了。
既然結婚了,就要有共同生活的意識,不能處理好錢的問題,必然過的不是很開心,甚至走到離婚的地步。避免理財越理越窮,雙薪家庭理財——信任是關鍵!
投了保也不保險——解讀保險中的7大誤區
現在的保險業似乎有些混亂,從業人員更換頻繁,品種紛繁復雜,搞得人很頭疼,本來想去買保險,但又不知道買什么,怎么買,怕被忽悠,出了事又怕不賠償,很讓人費腦筋,所以干脆就不買了。二十幾歲的人更是如此,認為自己身強體壯,不買保險也沒什么。還有的人把保險當成收益性金融產品,以是否劃算來判斷一個保險的優劣。如果自己沒出事,沒得到理賠,就認為自己賠了,買了保險不劃算。
有這些想法的人,大多沒有樹立起正確的風險觀念,或者說對風險的認識還不夠。沒有正確的投保意識,很容易踏入理財誤區,直接影響投保人的利益,甚至保了險也不保險。那么保險有那些誤區呢?
誤區1隱瞞保險標的實情
保險法規定:“投保人故意隱瞞事實,不履行如實告知義務的,保險人有權解除保險合同?!彼?,在投保中故意隱瞞保險標的真實情況,想少交保費或出險后騙取保險金的投保者要注意了,隱瞞實情是不可能獲得理賠的!
誤區2不仔細看保險合同條款
據調查,有80%的投保人對保險內容不是很了解,大多數都是在保險代理人、營銷員或是親朋好友的“誘惑”下購買的。險種對自己到底合適不合適,完全不明白,稀里糊涂就投了保。
誤區3保險險種越多越好
投保時貪大求多,不考慮自己的承受能力,也是很多投保人的通病。注意自己的經濟情況,不能看到哪個險種有潛力就去“瘋投”,尤其是需要十年、幾十年的交費的那些長期投資險種,很容易蒙受經濟損失。按需投保,按經濟能力投保才是正確的投保觀念。
誤區4重復保險是“雙保險”
保險法規定:“重復保險的保險金額和超過保險價值的,各保險人的賠償總額不能超過保險價值?!币簿褪钦f,不能在兩個保險公司投相同承保內容的險種,出險時,兩家保險公司理賠的保險金額各承擔一半。所以,雙保險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樣能得雙份理賠。
誤區5多保就能夠多得
本來你有10萬元的產業,可你要按50萬元投保,一旦出現經濟危機,是得不到相應賠償的。因為保險法規定,只能在實際價值范圍內賠償責任。多保并不能多得,甚至會倒貼!
誤區6出了事故未能及時通知
小張的筆記本電腦被偷了,過了半個多月,才想起來自己還參加了家庭財產保險,于是就到保險公司提出索賠。但是,保險公司拒絕了他的要求。為什么呢?保險公司是依據保險法規定辦事的——“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知道保險事故發生后,應當及時通知保險人”,“被保險人發生保險事故后,應當在24小時內及時通知保險人,否則有權可以拒賠”。
誤區7保主險不保附加險
還有的投保人總是抱著僥幸心理,認為選擇一兩個險種,差不多就行了。有了主險,應該沒什么問題吧?實際上,誰也不能保證發生所投險種保險責任以外的事故,更不能得到保險公司的賠付。
消除對理財認識的誤區,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事。但二十幾歲的理財規劃,首先要考慮的就是風險,我們賠不起。社會的汪洋里,大風大浪是常事,風險無處不在。雖然我們沒有能力預知、阻止風險的發生,但可以選擇保險去轉移、分散風險,以便發生損失時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補償。
基金投資不是高收益儲蓄
——如何躲避基金的風險二十幾歲的時候你了解什么是基金嗎?我們中的大多數對基金這個概念還不是很了解,對基金也缺乏必要的認知,對基金投資存在一些誤解。
基金這種金融商品,是將不同人的錢放在一起讓專家們代為投資,再將投資得到利益分還給投資者。也就是說,你的500元錢買不起一張海爾的股票,如果再找5個和你一樣的人,就能買一張了。等海爾的股價上升,除去給基金運作者的手續費,剩下收入的金額就會平分給這6個人。簡單來說,這就是基金。
但是有很多人,不太明白基金投資的目的,往往把基金投資當做了儲蓄。有很多的投資者把原來用來養老防病的儲蓄存款全部用來購買基金,甚至從銀行貸款買基金,誤以為基金就是高收益的儲蓄。事實上,基金是一種有風險的證券投資,和幾乎沒有風險的儲蓄完全不同。有幾點是基金投資者必須要注意的:
高估基金投資收益
近兩年我國股市持續上漲,基金平均收益率達到了100%以上,還有不少的股票型基金回報率竟然超過200%。這就給投資者一種假象,把當前的火暴行情誤認為常態,誤認為購買基金包賺不賠,從而忽視了風險。
偏好買凈值低的基金
還有的投資者認為基金凈值高的產品,價格貴,上漲空間也小,還不如選那些凈值低的便宜基金來的合算。相信還有不少的年輕人非1元基金不買。其實,基金凈值和股票價格是不一樣的,基金凈值代表相應時點上基金資產的總市值扣除負債后的余額,反映了單位基金資產的真實價值。買入時基金凈值的高低和投資基金收益的高低并沒有直接的關系,真正決定我們收益的是其持有期間基金的凈值增長率,這個凈值增長率主要是由市場情況和基金管理人的投資管理能力所決定的,可以說和什么“幾元基金”沒關系。
用炒股票的方式炒基金
還有一部分投資者把基金當股票一樣來炒,“低買高賣”以獲取短期收益,結果當然不是很好,頻繁地申購贖回很可能影響到基金的運作?;鹜顿Y是一個長期的漸進過程,會隨著市場的波動而波動,收益不可能一步到位。所以,基金投資者應該樹立長期投資的習慣和理念。
那又如何來防范基金投資的風險呢?
首先要認真學習基金投資的基礎知識,樹立正確的基金投資理念,然后根據自身風險的承受程度和個人偏好來選擇類別。風險偏好較高的可以選擇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等高風險基金,風險偏好較低的可以選擇投資保本基金、債券型基金等低風險產品。
現在投資基金的類別很多,讓人看得眼花繚亂,但我們要具備敏銳獨到的眼光,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理性投資。
干任何事都是有風險的,何況有了風險才能回報,我們在投資的時候隨時要做好面對風險的心理準備,力爭將風險降到最低,讓財富保值增值。三十歲眼看就要到了,有志青年不開始你的理財規劃還等何時?選擇基金,也許是你最合適的方式。當然,更不要把基金當做儲蓄!
認真閱讀“產品說明書”,莫入預期收益誤區
小劉開始也不懂投資,每個月老老實實地把錢存進銀行里。直到有一天,他去存錢的時候發現銀行發行的外幣理財產品似乎很不錯,預期收益要比儲蓄高很多。于是,他就把剛到手還沒捂熱乎的工資買了外幣理財產品。
等過了一段時間,小劉去銀行的時候才知道自己的投資失敗了。原來,因為匯率變化等原因,外幣理財產品并沒有實現“預期收益”,他幾乎沒拿到什么收益。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小劉以后再也不敢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了。
實際上,小劉走入了“預期收益”的誤區。當初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對產品缺乏了解,后來再也不相信“預期收益”,這都是很明顯的理財錯誤。很多剛開始投資的二十幾歲的人都犯過這樣的錯誤,這也是不可避免的,就讓我們看看關于“預期收益”有哪些誤區:
誤區之一:凡是“預期收益”都有風險
銀行監管部門有這樣一個要求:除了銀行儲蓄以外,其他多數理財產品均要用“預期收益”來表示。實際上,大部分穩妥型產品的實際收益基本等于預期收益,而投資國債、金融債等理財產品有時實際收益還會大于預期收益。不能談虎色變,看見“預期收益”就害怕!
誤區之二:“預期收益”越高越好
大部分理財產品預期收益都有一個收益區間,如4%~15%。有些產品在宣傳時直接說“最高收益15%”,這種高收益只是一種可能性而已,“可能”離真正的收益水平相差甚遠。如果產品運作不到位,再高的收益都是空話。所以,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不要只看“最高收益”,不妨問一句“最低收益”是多少?想投資,還應對產品以及投資的方向進行分析。
誤區之三:不注明“預期收益”的產品不買
也許你還會發現有些與境外股票或基金掛鉤的理財產品,沒有公布“預期收益率”,或者只是籠統地說收益率是從零至無限大。這是什么意思?這樣的產品能買嗎?很多人就認為這樣的產品不能買。法律條款是這樣定義的:預期收益均不是承諾收益,僅是一種參考,真正能夠拿到多少收益還要看理財資金的運作情況。所以,這種理解觀也是錯誤的。
我們要明白,大多數理財產品的收益情況是和市場表現掛鉤的。理財產品說明書所說的那些個“預期收益”大多是在以往收益數據基礎上預測而得來的,所謂的“最高”更是最為理想狀態下的結果。大家都知道,金融市場變化莫測,誰能保證理財期滿最終實現的收益呢?
那又如何避免走入預期收入的誤區呢?
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之前,要認真研究產品和市場,還要結合自己的資金狀況和風險承受能力來考慮、購買投資組合。最主要的是明白——預期收益不等于實際收益!銀行的宣傳更不能代表合同內容,不具有規范的約定。
二十幾歲的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之前一定要認真閱讀產品說明書。就像用一個新的電器那樣,看不懂就不會用甚至會壞掉??疵靼琢嗽偻顿Y,投資以后還要繼續關注所買的理財產品的資金流動方向,看看銀行把錢投向哪些方面,資金投入方向才是理財產品收益率最直觀的體現。
二十幾歲年輕人理財三戒三宜
俗話說:“吃不窮、喝不窮、算計不到就受窮?!焙芏啵玻笆兰o60年代的老人經常這樣說話,現在的生活水平自然要高出以前很多。那現在說這句話還有意義???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經驗即財富。學會怎么理財,怎么理好財,是每個二十幾歲的年輕人都應該關心的話題。理財需要算計,年輕人理財要做到三忌三宜:
一忌攀比揮霍,宜未雨綢繆,居安思危
二十幾歲的80后,很多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家里就比較富裕,沒有什么經濟負擔,思想上更沒有什么理財意識。喜歡攀比,穿名牌,用高檔,揮霍無度。尤其是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自己能賺錢了,花起錢來一副大款相,往往還沒到月底已是兩手空空。這樣的年輕人不在少數,總認為自己年輕,錢嘛,有的是機會去掙;還有的認為爸媽有錢,沒了去拿就行。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很難做到量入而出地去花錢。
像這種情況的年輕人應該多問自己幾個怎么辦:有一天你失業了怎么辦?你買房子沒錢怎么辦?你的家人得了重病需要大錢怎么辦?你想結婚沒錢怎么辦?看你沒錢怎么去應對,看你怎么承擔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再強大的國家都需要儲備,何況是一個小小的家庭呢。
二忌好高騖遠,宜面對現實,聚沙成塔
西方發達國家的很多富豪們,雖然日進萬億,腰纏萬貫,但在生活上還是非?!靶狻?,節約水電,穿舊衣服,為的是什么?不僅僅是為了子孫后代,更是一種居安思危、環保意識的體現。我們年輕人,雖然錢不多,但也要學習這種富人的理財觀念,從實際行動中實現理財。對于剛參加工作的人來說,可以把每月工資的一部分存入銀行。
儲蓄是最安全、最可靠、最簡單的理財方式。每個人初學理財,最好先學會把錢存起來,當然可根據個人情況,選擇相對安全的國債、債券等,因人而宜去選擇理財工具。雖然簡單,但你必須去做,只有這樣才會有收獲。在生活中要學會花錢,樹立節約意識,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開支和浪費,聚沙成塔,小錢也能變大錢!
三忌急功近利,宜深謀遠慮,謹慎從事
任何一種投資都具有風險性,所以初學投資的時候,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要相信什么所謂的“股神”、“預言家”的話,聽風就是雨,別人說什么能賺錢,你就去投資什么。自己不太明白的投資領域不要盲目涉足,以免賠個血本無歸。就像做生意一樣,不能看別人做什么賺錢就去做什么,盲目跟風,到頭來沒好果子吃。所以,不管進行哪一項投資都要考慮清楚,安全第一,謹慎從事總是好的,先保住口袋里的錢再想著去賺錢,胸有成竹再行動也不晚。
在邁向財富的道路上,絕對不可能一帆風順,每一個想致富的年輕人都要在起步階段就樹立良好的理財觀念,按照“三戒三宜”,把好舵,開好船,相信在三十歲之前,一定能達到財富夢想的彼岸!加油,你也行!
二十幾歲年輕人不可冒犯的12條投資“軍規”
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無缺的圣人,沒有人不會犯錯,錯誤的出現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正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時候,更容易出現這樣那樣的失誤。在理財的時候,除了要樹立良好的理財觀念,還要掌握正確的投資方法。
避免犯錯是投資成功的重要一步,即使看起來很小的錯誤都有可能對整體的投資回報造成極大的影響。特別要注意下面這12條關于投資的“軍規”,并改正這些錯誤:
一、沒有投資策略
做任何一件事之前都要有一個規劃,小到油鹽醬醋,大到軍國大事,莫不如是。所以,每一個投資者在投資之前都要有一個科學合理的投資策略,用來指導自己的投資方向和投資目標。這個投資策略應考慮到投資期限、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未來的生活需求等。很多初學投資的年輕人對自己能達成的投資目標不清楚,或者定位過高。
二、投資于單個或幾個股票,不懂投資組合
投資于單個或幾個股票會增加風險的強度。即使是上帝也不能保證你買的彩票必然中獎,更何況是變幻莫測的股市呢?投資者應當投資一些由不同投資類別和投資風格構成的充分分散化的投資組合。當然,也不能單純地認為,分散就是投資品種的繁雜,而是指投資品種分散于股票和債券之間、不同的行業之間。
三、投股票而不是投公司
投資不是買彩票,中不了獎錢就沒了。投資更不是賭博,這不是一場非贏即輸的游戲。投資的本義是讓你承擔一個合理的風險,為你相信有成長潛力的公司融資的一種手段。投資面對的不是每天的股票價格的波動,而要分析公司和行業的基本面。如果抱著賭博的心態,只看市場走勢或者根據個人喜好購買股票,注定要失??!
四、高了買
投資的基本原則是“低了買,高了賣”。許多投資者卻不懂這個道理,他們認為表現這么優秀的投資標的還會大漲的,認為過去表現好的投資將來也錯不了。其實,這絕對是一個錯誤的假設。在短期大幅的波動面前,投資者很容易隨波逐流,追蹤熱門股票,不由自主地拋棄了先前的長期投資策略。要明白,我們要看的是一項投資的未來前景,而不僅僅是它過去的表現!
五、低了賣
聰明的投資者會意識到一只股在高價的時候也許很難再現,從而果斷斬倉快速出手。很多被套的人卻不明白這個道理,等到降到最低的時候才不得不出手,居安思危,始終設有止損位才是重要的。
六、頻繁交易
頻繁交易不僅會影響自己的投資計劃,對自己的投資回報造成影響,還會擾亂投資市場。實踐證明,長期買入、持有的策略要遠遠勝于頻繁交易。年輕人心浮氣躁的毛病不改,吃虧上當的事常有。
七、依靠打探消息來投資
很多人在投資前都是通過一些媒體或者是親戚朋友的傳播“鼓動”才作出投資決定的,以后也一直相信這些“小道消息”,并以此作為唯一的信息來源。這種想法是很不合理的,你聽說了,別人也一定聽說了,當你投資的時候也許這個信息已經反映到股價之中去了。
所謂的“內幕消息”看起來能使投資快速增值,事實往往并非如此。一定要記住,建立與投資顧問的良好關系,和那些背后有研究分析師團隊支持的專業人士密切合作,才是真正的“內幕”。
八、過于關注管理費和交易成本的高低
既然想賺大錢,那些對投資有益或必須繳納的費用最好不要太小氣,你要知道,和你的投資相比,管理費微乎其微。還有,也不要對交易成本太放在心上,高瞻遠矚,想著賺大錢。
九、為了避稅而作出投資決策
國內投資市場目前還沒有資本利得稅,只在國內投資的人暫時可以不用考慮這一條。
十、不切實際的預期
投資者最好對投資持有一個長期的觀點,并且不讓外部的因素影響你作出突然或重大的策略改變。這個預期不能太高,一旦市場回落注定要大失所望,影響你的理財規劃。
十一、在不具備基本投資知識的情況下開始投資項目。
什么都不知道就匆匆上馬,看見別人賺錢了,你就去投資???所以,掌握一定的投資知識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不打無準備之仗,不做沒譜的事,理財投資也是如此,錢說沒就沒了,你肯定不甘心!
十二、不了解自己真實的風險承受度
世界上沒有無風險的投資。有的投資者認為國債沒有風險,實際上從長期的角度看,國債面臨的通脹風險是最大的。你能承受多大的風險,你愿意承受多大的風險,這些都要考慮清楚,承受風險的能力和意愿共同決定了投資的方向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