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手機幻聽開始談“敏感”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感覺:把手機放進口袋里或者包里,沒過一會兒,就好像聽到了手機鈴聲,將手機掏出來后卻發現沒有任何的電話或信息。再次將手機放進去,要不了多久,鈴聲好像再次出現,掏出手機卻依然發現手機屏幕上沒有任何的提示。
這種行為被稱為“手機幻聽”,明明沒有電話,可耳朵里卻經常出現自己的手機鈴聲。與此類似的現象還有QQ提示音的幻聽癥,也就是QQ在登錄狀態時,系統沒有顯示任何信息,但有的人卻總能聽到QQ聊天的提示音。這一現象在本質上與“手機幻聽”是一致的。
“手機幻聽”的主要表現形式有以下六種:
1擔心沒聽到手機響聲,每隔一段短暫的時間就會看一次手機;
2手機沒有來電,擔心手機會響,每半小時看一次手機;
3手機沒有來電,也沒有信息,但卻能“聽”到手機鈴聲;
4無論手機放在哪里,都能聽到它的響聲;
5手機來電時異常緊張,嚴重的會出現心跳加速、手心出汗;
6換了新的手機鈴聲,卻還能經?!奥牎钡脚f的手機鈴聲。
以上六種情況,假如你具備了其中兩項,那么就說明你可能患上了“手機幻聽癥”?!笆謾C幻聽”并不是一種病,而是一種心理現象,一種癥狀。如果癥狀輕微,對人的工作和生活可能并不會產生多大的影響,但假如癥狀很嚴重,那就會帶來諸多危害,如精神高度緊張,影響生活質量,影響睡眠,甚至危害到健康。
在通訊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這種心理癥狀也變得越來越常見。根據一項調查顯示,手機幻聽、QQ幻聽困擾著一半以上的職場中人,這樣的病人已經占到了心理診所接診人數的30%?!笆謾C幻聽”作為一種新興的心理現象,并沒有正式被確認為是一種心理疾病,但這種現象的廣泛出現仍然引起了全球范圍內的關注。
對此,心理學家也對其做出了誘因解釋。根據相關的心理學研究,在正常情況下,手機幻聽癥的誘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工作上的巨大壓力。對于一些頻繁使用通訊工具的職場中人(如銷售、咨詢等工作)來說,他們的工作往往跟“鈴聲”直接掛鉤,重要鈴聲一響,他們就必須立即投入到工作當中去。這些人長期處于待機狀態,心理壓力逐漸變大,可能會形成強烈的心理暗示并導致幻聽。
第二,人際關系中的壓力。網絡上有這樣一句很流行的話:“假如你超過3天沒有接到任何朋友的電話,那么你就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個討厭鬼?!边@句話很好地解釋了幻聽癥的誘因,在人際交往當中,很多人都想成為萬眾矚目的對象。對于一個自認為朋友遍天下的人來說,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人打電話約喝茶、約吃飯甚至是聊聊天都會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久而久之,這種心理壓力也會導致“手機幻聽癥”的發生。
而這兩種誘因其實歸根結底都是由人的心理特質造成的。也就是說,在相同的狀態下,有部分人不會出現手機幻聽,而另一部分人卻不幸地成為了這種“心理疾病”的“受害者”。這種心理特質也非常常見,它就是——敏感。
敏感是一種心理特質,心理學家給出的解釋是這樣的:敏感指的是人對一些事或某種東西的感覺特別敏銳,可以很快判斷和反應過來,并可以從事物中獲得更多的、不易被察覺的甚至是主觀的訊息。也就是說,敏感本身并非什么壞事,因為它能夠幫助人獲得更多的訊息,但太過敏感卻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因為一個過于敏感的人可能會對一句話、一件事做出過多的主觀揣測,得出太過主觀甚至是錯誤的認知。
而上文中所說的“手機幻聽”正是由于人對于某種現象的敏感造成的。
工作上的壓力來源于人對工作狀態的過分苛求,要求自己時時刻刻都投入到工作當中去,創造出更多的價值。我們以一位普通的房產銷售員為例,為了能夠讓自己表現得更加出色,除了上班時間之外,他可能也會選擇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讓自己保持待機狀態,一旦有潛在客戶打來電話,他們心中的弦立馬就會繃緊,而他也可能更喜歡這種“電話源源不斷”的狀態,因為這能夠幫助他拿下更多的業務。相反,如果長時間沒有潛在客戶給他打電話,他的心理壓力反而會越來越大,并出現手機幻聽癥。
而在人際交往當中同樣如此,假如一個人對于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過于自信,追求強烈的存在感,那么他就很難忍受長時間無人聯系的狀態,長期背負這種心理負擔,久而久之,離手機幻聽癥也就越來越近了。
一個人對于自身工作、生活狀態的完美追求并沒有錯,但一個人的工作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與手機響鈴次數并沒有直接的關系。太過敏感的人會把“手機來電”這一簡單的現象主觀“揣測”為一種能力的象征,于是乎,手機幻聽這種現象也就出現了。
凡事需有度,敏感未必是一件壞事,但過度敏感給人帶來的卻是更多的心理負擔和壓力。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一次自省,在面對某些“輕描淡寫”的事情時,我們是否做了太多的主觀猜測,是否保持了足夠的理性和客觀。因為,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夠避開“過度敏感”這把“傷人刀”。
敏感的人,喜歡樹立“假想敵”
前段時間,微博上出現了一個ID為“小婷562”的熱詞。網友通過其微博得知,這個ID的博主是一位叫黃艷的安徽姑娘,她在網絡世界的火爆源于她發的一些微博,在微博中,她每天都會在家中的同一個位置、同一個地方擺拍一張手持刺刀的照片,并配文解釋說,有人想闖入到我家中害我。這種怪異的行為引起了網友的極大關注,后來,她被證實患上了比較嚴重的心理疾病,總覺得有人要害她。幸運的是,通過好心人的幫助,黃艷最終得到了成功的救治。
黃艷患的這種心理疾病被稱為“被迫害妄想癥”,她生性敏感,除了生活中幾個比較親近的人,她對所有人都充滿敵意。
當然,黃艷的癥狀是非常嚴重的,也是很少出現的個案。而在現實生活中,喜歡樹立“假想敵”的這種心理現象卻并不罕見,而導致這種心理現象出現的原因正是“敏感”。
所謂的“假想敵”,其實就是根本不存在的敵人,他們只是內心虛設的對手,也就是由人的主觀意志臆想出來的敵人。
在職場中,存在著這樣的一類人:他們很優秀,對自己的要求也十分高,而這種高要求讓他們非常緊張,一直處在尋找競爭對手、心中充滿戒備的狀態之中。于是,他們總是自然而然地把周圍可能存在的每一位競爭對手當成是“假想中的敵人”。這些人會感覺自己時刻被“敵人”追著跑,心中沒有安全感,別人一句無心的話會讓他們心中產生巨大的波瀾,別人善意的玩笑會被他們解讀為“嘲笑”,而對于別人的一些無心之失,他們的反應也會比常人更加劇烈。
而這類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性格特征——敏感多疑。
其實,身在職場的人都可能遇到過這樣的人。這類人的敏感其實就是一種心理防御機制,害怕自己在巨大的競爭中失利,于是把每一個可能存在的競爭對手都當成是敵人,并時刻幻想著如何打敗他們。
這種敏感的特質在他們的生活中也能夠得到顯現。比如,朋友與朋友之間的一些小摩擦,本是正?,F象,敏感者會去細細解讀,認為這是對他的一種故意冒犯,這樣的摩擦多了之后,對方就很可能變成他的假想敵。
在心理學上,這種廣樹“假想敵”的做法被當成是一種“相對剝奪感”的條件反射。相對剝奪感是指:當人們將自己的處境與某種標準或參照物做比較時,發現自己處于劣勢或沒有滿足預想感覺時而產生的被剝奪感。在工作中,他人比我們要強,我們會產生一種相對剝奪感,如果一個太過敏感的人就可能導致他將更優秀的人當成是“假想敵”。而在生活中,我們與他人的一些摩擦會使人形成一種心理落差,因為沒有人愿意自己受人指責或辱罵。這種感覺再加上人的敏感特質,就可能導致他人成為“假想敵”。
長期樹立過多的“假想敵”會給人的工作和生活帶來巨大的沖擊。
首先,這會破壞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一個敏感多疑的人會將他人說的一些話、做的事做過多的揣摩和自我解釋,而這種主觀猜測往往會引導思想走向一個極端,認為對方話中有話或者事中有事,使人喪失對他人的信任。